為什麼English為國際語言,跟England首先完成工業革命有重大關係。
1760年的英國經濟自由、政治自由,在這樣的環境下商人的前景一片大好。所有人都想通過買賣,夢想著發大財,但是生產什麼呢? 當然是比較貼近人們的衣食住行方面。當時詹姆斯·瓦特(James Watt)改良了蒸汽機,讓人們從工人時代轉化為機器時代。
要生產大量的產品,需要大量的木、鐵、煤等原材料。為了開採、生產和運輸,人們對機械和科技的需求大幅提升。後來農場也實行機械化,在城市工作的工人,帶上了本來在城市學到的知識和科技,帶到了家裡的農業,也令到農業產量得以提升。
自從1825年英國出現了第一條鐵路、輪船,科技和經濟得到了快速的發展。很多國家都開始效仿英國展開工業革命,比如法國、美國等。一共產生了3次工業革命,第一次以蒸汽機的發明為標誌;第二次以電燈的發明為標誌;第三次以電腦的發明為標誌。
在2012年倫敦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上,工業革命作為其中一個重要的表演元素,可見工業革命是英國的一個歷史標誌。
時至今日,工業技術蓬勃迅速,以亞馬遜西雅圖郊區的一間倉庫為例,包裹通過傳送帶進行快速分類。整間倉庫幾乎一個人也沒有。在一個像足球場大小的貨倉內,堆疊著成千上萬個黃色貨架。在人類眼中似是隨機擺放的貨品,其實是由成千上百個,經精密計算和編程的機器人穿梭、排列和整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