千百年來,手桿秤也可算作華夏“國粹”。它製作輕巧、經典,使用也極為便利,作為商品流通的主要度量工具,活躍在大江南北,代代相傳。天地間有桿秤,人們不斷賦予秤的文化內涵,公平公正的象徵,天地良心的標尺,一樁樁交易就在秤砣與秤盤的此起彼伏間完成。隨著時代發展,一些事物也將退出我們的日常生活,手桿秤也不例外,除著電子秤的普及,手桿秤也漸漸消失在我們之中。
秤的由來
相傳在春秋末期,范蠡在經商中發現,人們在市場買賣東西,都是用肉眼來估,很難做到公平交易,便產生了創造一種測定貨物重量的工具的想法。一天夜裡,范蠡外出抬頭看見了天上的星宿,便突發奇想,決定用南斗六星和北斗七星做標記,一顆星代表一兩重,十三顆星代表一斤。從此,市場上便有了統一計量的工具-
一斤十六兩的由來
但後來范蠡又發現,一些心術不正的商人,賣東西時缺斤少兩,剋扣百姓。他想,怎樣把秤改進一下,杜絕奸商們的惡行呢?他想出了在南斗六星和北斗七星之外,再加上福、祿、壽三星,以十六兩為一斤。(一斤大約相當一瓶500ml的礦泉水)
澳門
重量單位採取16進位,雖然在澳門根深蒂固,但是環顧四周,很多地方都是用十進位。比如說,數字相加的時候,都是十進位,重量單位如果從斤換算成兩,採取16進位的話是十分麻煩。
在2022年1月1 日起,澳門政府為進一步優化公共街市的管理和營商秩序,提升價格透明度。規範街市内出售鮮活食品的攤位須使用統一價格牌,循序漸進引入十進制計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