鞦韆本來是春秋時期在中原北方定居部落的習俗,在寒食節這一天盪鞦韆遊戲,用以鍛鍊身體的靈巧性。後來,齊國國君齊桓公打敗山戎,這項遊戲隨即傳入了中原。北方寒冷,為結實起見,鞦韆的繩索多用獸皮製成,因此鞦韆的繁體字寫作
漢代以後,鞦韆逐漸成為元霄節、清明、端午等節日進行的民間體育活動。進入唐宋時期成為一種非常普及的遊戲活動。到宋代時,鞦韆開始涉足專業雜技,表演者會在水上兩船之間搖擺。
盪鞦韆的冷知識
不知道各位小朋友知不知道盪鞦韆是有養生功效呢?
關於鞦韆,古人說“
盪鞦韆時人體隨鞦韆來回擺動,運動的方向和速度、和動能以及距地面的高度不斷變化,使身體處於超重和失重的急速變化之間,身體的平衡性得以協調。快速變化也使腰部受到反覆刺激,使腹部肌肉有節律地收縮、放鬆,這就增加了腰、腹部的力量。
經常盪鞦韆的人很少暈車、暈船,這是因為在盪鞦韆過程中,耳腔內氣壓忽大忽小,前庭感受細胞會受到交替安撫,提高感受細胞的適應能力,增強了穩定性。
而且盪鞦韆可以克服緊張和恐懼的心情,增強心理承受和自我控制能力。
最後,提提小朋友在在盪鞦韆時要注意安全,手要握緊繩子,切勿盪得太高。